南怀瑾论人生之最高境界:佛为心.道为骨.儒为表.大度看世界.技在手.能在身.思在腦.从容过生活.
个人履历

南怀瑾(10张)
南怀瑾[1]
,[2]
1918年出生于浙江乐清柳市区地团乡地团叶里(今
翁垟街道地团社区桥头村)。谱名南常泰,祖上世代居住在
柳市南宅殿后村,其父在地团叶经商搬迁至地团叶。幼承庭训,少习
诸子百家。中国当代
国学大师之一。[3]
浙江国术馆国术训练员专修班第二期毕业、中央军校政治研究班第十期毕业、金陵大学研究院社会福利系肄业。
抗日战争中,投笔从戎,跃马西南,筹边屯垦。返蜀后,执教於中央军校军官教育队。旋即潜心佛典,遁迹
峨嵋大坪寺,阅藏三年。后讲学於
云南大学、
四川大学等校。赴
台湾后,任文化大学、
辅仁大学、
政治大学及其他大学、研究所等
教授。在港、台及居美时期,曾创办东西方文化精华协会总会、老古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、美国
维吉尼亚州东西方文化学院、加拿大
多伦多中国文化书院、
香港国际文教基金会。一直关心家乡建设,1990年泰顺、
文成水灾,捐资救患,并在
温州成立南氏医药科技基金会、农业科技基金会等。又将乐清故居重建,移交地方政府做为老幼
文康中心,且为厦门
南普陀寺修建禅堂,倡建
金温铁路,作出巨大贡献,众所皆知。生平致力于弘扬
中国传统文化,出版有
论语别裁、
孟子旁通、大学微言、
老子他说等,及佛

庄严照(9张)
、道两家数十种著作,又经英、法、荷兰、西班牙、葡萄牙、意大利、韩国、罗马尼亚等多种语言翻译流通。其门生博士,自出巨资,用其名义在国内创立光华奖学基金会,资助三十多所著名大学,嘉惠研究师生等举。一生行迹奇特,常情莫测,有禅学大师、国学大师、台湾十大最有影响的人物等种种称誉,今人犹不尽识其详者。近年为重续中华断层文化心愿,致力提倡幼少儿童智力开发,推动读经及中、英、算并重之工作。又因国内
学者之促,为
黄河断流、南北调水事,倡立“参天水利资源工程研考会”,作科研工作之先声,不辞劳瘁,不避讥嫌云云。
南怀瑾非常尊重
中国的传统文化,甚至因此反对
五四运动,认为其造成了对
传统文化的破坏。南怀瑾先生认为中国能历数朝甚至外来统治仍不亡,乃是
中国文化不亡所致。 故近几年来大力推动儿童读经运动,希望能将读中国古书的基础往下扎根, 以挽回目前中国人几乎对中国自身文化毫无认识的大断层。 惟其儿童读经运动,以推动“中、英、算”三者并进,非独厚中国国学也。 而所注重之读经部分,又以
四书五经为主,尤以
四书为重, 冀能为中国孕育出
经世济民之材,而非
诗词歌赋之材也。[4]
国学大师南怀瑾于2012年9月29日下午4时于苏州
太湖大学堂安详的与世长辞,享年95岁。[5]
编辑本段人物生平
早在五十余年前,作为国学大师的南怀瑾先生即在台湾倾全力讲述、印行传统文化经典,从学界、商界、政界,直到民间大众,先生不辞辛劳,奔波教化三十余载,内容涵盖儒、佛、道及诸子百家,兼及医卜天文、拳术剑道、诗词曲赋,著述凡三十余种,立足时代科学精神,将古老的中国传统文化推进到一个新的、更加璀璨夺目的
文化层面,开拓了全新的学术视野,其影响之深远必将是划时代的。其后,先生又奔走于美国、香港、欧洲等地,虽偶于经贸领域度化,然其根本心愿仍在
中华传统文化之弘扬,盖以文化为民族存亡之根本也。
数十年来,南先生虽旅居海外,然心怀故土乡梓,深切关怀着祖国大陆经济、文化、社会的发展,晚年尤甚,谆谆教导海外众多弟子赴大陆投资,引进先进科技,支持国家经济建设,并率先在大陆投资1286万美元修建金温铁路,筹集巨额善款在大陆南北十余所高校设立“
光华教育奖学金”,为希望工程捐助拳拳爱心……凡此种种,令人深为感佩。
1918年3月18日出生于浙江省乐清
柳市;

中青年时期图片(17张)
国立艺术院第二期毕业;
中央军校政治研究班第十期毕业;
金陵大学研究院社会福利系肄业;
1943年春,
虚云老和尚赴
重庆弘法,南怀瑾得见虚云老和尚。
1945年,前往
四川、
西康、
西藏参访。期间在峨眉山中锋大坪闭关三年。(为了修学)
离藏后赴
昆明,讲学于
云南大学,后又讲学于
四川大学。
1949年春前往
台湾,相继受聘于
中国文化大学、
辅仁大学和
国立政治大学讲学。
1971年创办《
人文世界》杂志。
1976年到1979年闭关于闹市三年。
1985年旅居
美国,成立
弗吉尼亚“东西学院”。
1988年移居
香港。80年代末,南怀瑾开始筹资兴建
中国国内第一条合资的铁路金温铁路(1992年开建)。[6]
1993年应妙湛长老之邀到
厦门南普陀寺主持“南禅七日——生命科学与禅修实践研

南怀瑾在太湖大学堂(3张)
究”。
1998年6月11日,金温铁路正式通车。[7]
2000年由南先生任理事长的香港国际文教基金会,将“儿童中华文化导读”活动向祖国大陆及华人世界全面推广。
2004年移居上海。
2006年在江苏吴江的
太湖之滨,创建
太湖大学堂。[8]
2012年9月29日下午4时于
苏州太湖大学堂与世长辞,享年95岁。[9]
编辑本段学术作品
南怀瑾先生著述目录:
代表作:孟子旁通
1.
禅海蠡测(1955)
2.
楞严大义今释(1960)
3.
楞伽大义今释(1965)
4.禅与道概论(1968)
5.
维摩精舍丛书
袁焕仙、南怀瑾合著(1970)
6.
禅话(1973)
7.
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(1973)
8.
论语别裁(1976)
9.习禅录影(1976)
10.新旧的一代(1977)
11.参禅日记(初集,原名:外婆禅) 金满慈著、南怀瑾批(1980)
12.参祥日记(续集) 金满慈著、南怀瑾批(1983)
13.
定慧初修 袁焕仙、南怀瑾合著(1983)
易经杂说
14.
孟子旁通(一)(1984)
15.净名庵诗词拾零·佛门楹联廿一副·金粟轩诗话八讲(1984)
16.观音菩萨与观音法门(1985)
17.
历史的经验(一)(1985)
18.
道家、密宗与东方神秘学(1985)
19.
中国文化泛言(原名:序集)(1986)
20.历史的经验(二)(1986)
21.禅观正脉(上)(1986)
22.一个学佛者的基本信念——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讲记(1986)
23.
老子他说(上)(1987)
24.
中国佛教发展史略述(1987)
25.
中国道教发展史略述(1987)
26.
易经杂说——易经
哲学之研究(1987)
27.金粟轩纪年诗初集(1987)
28.
如何修证佛法(1989)
29.
易经系传别讲(1991)
代表作:论语别裁
30.
圆觉经略说(1992)
31.
金刚经说什么(1992)
32.
药师经的济世观(1995)
33.
原本大学微言(1998)
34.
南怀瑾选集(十册合集)(2003)
35.花雨满天 维摩说法(2005)
36.论语别裁(2005)
37.
答问青壮年参禅者(2005)
38.南怀瑾说佛:
现代学佛者修证对话(2007)
39.
南怀瑾与彼得·圣吉:关于禅、生命和认知的对话(2007)
40.
庄子諵哗(2007)
41.人生的起点和终点(2008)
42.
小言黄帝内经与生命科学(2008)
43.
周易今注今译解二十卦(2009)
44.老子他说续集(2009)
代表作:禅宗与道家
45.
禅与生命的认知初讲(2009)
46.
南怀瑾先生答问集(2009)
47.
我说参同契(2009)
48.
老子他说续集(2010)
49.
维摩诘的花雨满天(上下册)(2010)
50.
列子臆说(2011)
51.
孟子与公孙丑(2011)
52.佛法禅修参行神仙道学旨要(2000)
注:括号内时间皆为出版日期。

评论